2015年6月17日下午,美国西点军校代表团访问我院并与我院师生举行中美关系座谈会。此次座谈会由教育部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在国关C104会议室举行。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国际关系学院王栋副教授出席并主持了会议,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于铁军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晨博士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吴湘宁博士也出席了此次座谈会。参加讨论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同学。
会议伊始,王栋副教授向远道而来的西点军校师生表示了热烈的欢迎。随后,到场的老师和学生逐一进行了自我介绍。西点军校柏格哈德副教授(Erica Borghard)向与会者介绍了该校的大战略项目(Grand Strategy Program),强调该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为日后投身美国国防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进入发言环节后,王栋副教授首先对中美军事关系(Mil-to-Mil Relations)发表评论。他指出,尽管这是中美关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但两国之间的军事合作正在不断加强,双方在反恐、联合军演等方面的配合对促进双边关系带来了积极影响。中美之间不断加强军事交流、促进军事协议的达成,是两国领导人理性决策的结果。同时,王栋副教授也强调了人文交流、尤其是学生之间交流的重要性,指出中美两国“沉默的大多数”实际上是中美新型大国的践行者。王栋副教授希望在座的西点军校学员在日后成为美国军政界要人时,能够为导正和促进两国关系做出贡献。
于铁军副教授则以东亚安全对中美关系可能长生的影响为重点向与会者介绍了自己的观点。他指出,学界关于中美关系的质变点(Tipping Point)已有诸多讨论。中美在海洋安全、网络、外空和核武器四个战略领域正在逐渐形成角力。但近来更为引人瞩目的是中美关系与东亚安全态势之间的关联。他以朝核问题为例,指出中美两国虽然有着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和关切重点,但是并未显示出多少合作能力。随后,他也对中日战略关系发表评论,认为当前的中日关系虽比去年有所缓和,但仍非常脆弱。而今年《日美防务合作指针》实现了历史上第三次修订,主要调整是针对中国的。随着美日关系日益紧密,如果中日危机升级,考虑到中日之间相对复杂的双边关系,美国将受各方掣肘难以决策。因此,他并不认为美国插手中日冲突会带来积极影响。南海问题则已经成为近一段时间中美关系中的热点问题,考验着中美两国处理地区矛盾的能力。
李晨博士则对中美的军事技术差距发表了评论。他表示,九十年来以来,中美之间的军事技术差距一方面来源于美军吸取了越战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战法和训练等方面的多项改革,并且通过军事革命积极运用先进技术。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中国的常规力量在冷战中后期发展滞后。到冷战结束时,美军已经逐渐步入了信息化时代,而中国军队尚未实现机械化,两国军队之间出现了时代差(Gap of Era)。中国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1996年台海危机等事件深刻认识到这一差距。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上升,受到时代差刺激之后加快军事现代化,以及美国先后受到冷战后的“和平红利”思维,以及长达十三年之久的伊拉克和阿富汗反恐、反叛乱作战影响,放慢了常规力量的建设;所以2010年以后这种时代差距逐渐消失,而代际差距(Gap of Generation)却依旧存在。此外,在指挥控制体系、作战经验、教育训练体制和同盟体系的支援方面,美军具有独到的优势。李晨博士还指出,当前对于“空海一体战”等概念的讨论的问题在于,混淆了作战层面(Operational Level)和战略层面(Strategic Level)的问题。作战层面强调把基于最坏的打算进行规划可以理解,但战略层面要强调稳定。用作战层面的问题主导战略层面的讨论是危险的。
随后,座谈会进入了热烈的自由讨论环节。来自西点军校的柏格哈德副教授和另一位带队老师社会科学系教官朗纳根(Shawn Lonergan)少校对三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回应。他们指出,中美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加强,让冷战思维不再适用于两国关系的处理。因此,中美之间建立制度化的危机管控机制非常重要,这可以减少安全困境,制造中美关系的缓冲区。参会老师、西点军校的学员和国关学院的同学还对崛起中的中国、新冷战思维、中国军官培养制度、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再平衡等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最后,王栋老师对此次座谈会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美国需要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减少曲解和误会。他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态势持乐观态度,并认为中美之间增进合作、包括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基地和西点军校两个机构之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他欢迎西点军校的师生再访北大,并希望双方机构能够为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贡献。
|